师徒对话漫谈(一):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外科医生

2020-05-14 23:30:42
#其他


郭:郭树忠教授、师:师俊莉医生)


:当下中国的医学界,似乎只有研究生和导师才算得上是“师徒关系”,虽然年轻医生跟随年长的医生学习多年,似乎没有人认为这也算“师徒”关系,如果真要算,还得搞一个“拜师”仪式。对此,我有一些不解,难道临床带教不算师徒关系吗?


:医生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研究生教育更多的是在培养其科研能力,现在的研究生把主要时间花在教室里听课和实验室做研究,读三年研究生,不论是博士还是硕士,实际上在临床学习的时间很有限。如果从培养整形外科医生行医能力看,这种研究生教育虽然也算得上师徒关系,但非培养临床医生的师徒关系。


:国际上是如何界定这件事情的?


:别的国家我不是很清楚,但美国的情况我比较熟悉,我有两年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其中一半时间在实验室,一半时间在临床。


:那美国的整形外科医生是如何培养的?


:美国的医生主要是通过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residency training)来培养的,通常整形外科的住院医生要经历三年的大外科学习和三年的整形外科学习,如果住院医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会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实验室轮转,但读研究生的人非常少。通过住院医生培训并通过毕业考试后,有一些人还会选择某个亚专业进修一年左右,然后就可以独立执业了。


:那就是说,他们的年轻医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临床技术方面?


:是的,他们把主要的精力用在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诊疗能力,临床带教老师与住院医生是很自然的师生关系,我学习过的很多教学医院的墙上有以往毕业的住院医生和进修医生的照片,他们以培养出优秀的整形外科医生为荣。


(实验室的医学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内似乎更注重研究生的教育,而忽视住院医生的培养,这与我们的临床技术,特别是创新能力与国外有一定差距有关系吗?


:有很大的关系,国内不太重视研究生和住院医生临床技能的培训和临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关心基础研究论文的发表,这种价值取向让更多的年轻医生更关心论文的发表,而忽视了临床实际能力的学习。


师:兴趣是做好医生的基础,我发现一些年轻医生由于在最好的年华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做实验,待获得博士学位后,年龄已经偏大,似乎对临床技术的兴趣度有所降低。同时年龄偏大之后对外科医生的动手能力的训练会弱化。实际上,我个人感觉培养医生的动手能力最好的年龄是二十岁出头,但很遗憾的是这个阶段很多研究生被关在了教室和实验室里,而不是在手术室里度过的。


:你这个观察发现很有意思。有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感觉笨手笨脚,或许这是一个原因吧。


:外科医生对手术兴趣的建立似乎与年龄也有关系。


:做好外科医生的首要一条是对外科手术的兴趣,而越年轻,兴趣的培养越容易,年龄越大越不容易产生对外科手术的热情,这或许是我们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一个弊端。



:我在实习期间跟随我们当地的一位外科医生做手术,他实际上是我做外科手术的启蒙老师,他手把手教我,使我对外科手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顺利度过了外科医生起始阶段对“血”的恐惧。这和我后来热爱整形外科,并一直对外科技术保持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建立与学习很痴迷有很大的关系。


:博士毕业之后,很多年轻医生都已经三十岁左右了,又有博士头衔在身,很多人难以拉下面子虚心向上级医生请教,导致一些人的技术处于“半生不熟”的状态,又因为有高学历,早早晋升为主治医生,没有学好技术就独立操刀,使一些医生的长远发展受限,这是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弊端。


但在国内这种大环境下,不读研究生很难找到工作,也很难晋升,年轻医生该如何是好?


:在研究生制度没有改革之前,年轻医生正确的调整心态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西京医院当教授时,常常告诉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在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博士只是零,一方面是说那里的竞争起点很高,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说那些大学毕业后连续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年轻医生临床积累太少,他们需要有“空杯”的心态,从“零”做起。


:如果不能调节自己的心态,获得了高学历就以为自己已经具备做医生的能力,就很难扑下身子去学习临床技术了。


:说得很对,心态很重要,是学习成材的基础。



了解更多医生专家科普


  • 爱问医康


  • 吸取健康新知
    创建健康生活


关注【郭树忠+执业医师】更多科普


  • 郭树忠 执业医师


  • 北京市+北京联合丽格第一医疗美容医院+整形美容科+主任医师


美大夫
1、截图保存二维码,微信扫一扫该二维码
2、关注美大夫公众号
3、添加 郭树忠 为好友,与医生本人咨询沟通
推荐文章
查看更多